“2014年,机器人不会很普及,功能也不会很强大,但是至少它们已经问世了。” “它虽然笨拙而缓慢,却能够捡拾垃圾,整理和清洁房间,并且会使用多种家用电器……”1964年,享誉世界的美国科幻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50年后做了预测。
如今回头看这篇文章,会让人不由感慨50年前的大师预言竟如此精准。是的,今天的机器人和人们刚刚在内蒙古博物院餐厅看到的机器人服务员一样,“笨拙而缓慢”,而且“不会很普及,功能也不会很强大”,但它的确“已经问世”,还正在以人们不易察觉的方式悄然渗透到科研、军事、工业、农业以及生活服务业的各个角落。
今天的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和好莱坞大片中对未来机器人世界的描述还相去甚远,但也非遥不可及。刚刚过去的2013年,谷歌公司大手笔收购8家机器人公司,准备用大概10年时间打造“机器人军团”。这一标志性事件或许表明,现在就是我们进入富有科幻色彩的机器人世界的新起点。
各个领域渗透
并非都具“人形”
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第一批工业机器人被称为“尤尼梅特”,意思是“万能自动”。 到20世纪90年代末,仅日本的机器人年销量已达55万台。这些机器人都在哪里?为什么人们看不见?
内蒙古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创新部主任李卫国回答了记者疑问。“在机器人当中,工业机器人早已用得很普遍了。只是很多人没有把这些自动化的机器和机器人联系起来。”他告诉记者,所谓机器人要符合三个特质:一是有一定的物理结构,二是能完成一定功能,三是自动化。“这第三条最为重要,意味着机器人必须有自己的‘大脑’,要能在不借助人的干预下,利用传感器等工具自己做出判断、完成任务。这也是机器人和机器的本质区别。”
机器人并不一定要具备人形,但它一定要具有感知外部环境、判断信息、执行动作的类似于“大脑”处理的功能。如今具有这些功能的机器人已经大量在工厂中使用。“工业机器人用的已经非常普遍了,分为焊接、装配、喷漆、码垛、搬运机器人等多种类型。”李卫国说。据了解,在一些工厂,机器人正在取代人。深圳一家原本3000人的工厂在过去的1年半时间里已经减少了2000个工作岗位,而代之以机器人。
在医疗行业,自2008年开始,瑞士日内瓦医学院一个名叫达芬奇的机器人每年都要开展50至80例手术。在上海,几台达芬奇机器人在医院也已正式上岗。而在科研领域,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玉兔号”月球车等都属于机器人。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只是汽车吗?其实你可以把它视作机器人。
深海作业、地下矿藏,越来越多出现机器人的身影。会做简单的炒菜和清洁等家务的机器人也在一些饭店、家庭开始出现。在呼和浩特一家削面馆,会削面的机器人曾吸引了不少食客。深圳一家公司推出的像水泥搅拌车一样的炒菜机器人,已经应用在对味道要求不高的低端餐饮业。人们正在试图将机器人从工厂和实验室扩展到日常生活。
如果你对机器人的印象还停留在科幻电影里,还认为机器人只会在未来出现,那就错了。已经深入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正在引发智能化浪潮的机器人告诉我们,“未来已经来临,只是未被发现。”
来源:内蒙古日报 性质:转载 作者:许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