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之一,正强势迈入发展上升期,已然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以及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发展潜力巨大,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诸多先进技术,本质上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机电技术的深度融合,属于人工智能在具身智能(EAI)方向的应用落地。这一融合有望催生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深刻变革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2 月,全国人形机器人存量企业达 24747 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有 1051 家。
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为该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23 年 8 月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 年)》明确提出,开展人形机器人运动、操作、交互、智能能力分级分类与性能评估等系统评测标准预研;开展机电系统、人机交互、数据隐私等安全标准预研;面向工业、家庭服务、公共服务、特种作业等场景,开展人形机器人应用标准预研。同年 10 月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则强调,到 2025 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培育 2 至 3 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 2 至 3 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到 2027 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举措,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北京市政府近年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要着眼世界前沿技术和未来战略需求,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开展整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攻关及工程化应用,推动机器人技术从 “仿人” 向 “类人” 演进,并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加速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江苏省提出,到 2027 年,人形机器人 “大脑、小脑、肢体” 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发展,典型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争创国家级产业发展集聚区。
在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例如,具身智能的底层技术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差距,产品硬件成本、端到端大模型部署成本也亟待降低。此外,标准体系不完善、行业规范不健全、场景应用不广泛等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
以民生证券分析为例,人形机器人即将进入产业化拐点,2025 年全球预计将达万台级别,2025 年国内外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即将进入量产阶段。但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仍需克服诸多技术难题。人形机器人当前最大难点是 AI,全球目前机器人的大模型的 AI 尚未突破,虽然每天每个月都有进展,但距离临界点仍差一点火候。相对来说,硬件门槛对部分企业而言不算高,但在未来几年,硬件在可靠性、成本等方面仍需持续优化。
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持续发展,需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一方面,要全力提升关键技术。通用人形机器人是产业发展的高阶目标,通用人工智能(AGI)机器人大模型、通用机器人本体是关键技术屏障。“大脑、小脑、肢体” 等关键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体系是主要发力方向。头部企业应集中资源,重点突破核心算法和基础框架、底层芯片和操作系统。同时,关注支持数字孪生、空间智能等技术领域的新进展。上下游企业则应聚焦主业,重点突破直线型 / 旋转型电驱动关节、高功率密度空心杯电机、多维传感器、灵巧手等部组件,持续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相关单位要发挥专长,重点突破类脑感知与认知、人体动力学特征、高能量密度电池续航等基础理论,并在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等领域不断推陈出新。聚焦 3C、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打造人形机器人示范产线和工厂,在典型制造场景实现深度应用。加快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
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生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发挥首发经济牵引作用,推动 “人工智能 +” 和 “机器人 +” 深度融合。构建人形机器人高实时、高可靠、高智能的专用操作系统,推动与通用大模型等技术深度融合,提供安全、稳定、易用的系统平台。借鉴我国在自动驾驶汽车、自主无人机领域积累的深度融合优势,支持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化央地协同、政企协作,编制完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团体标准,支撑柔性化、定制化生产制造。
有某专家抛出惊世预言,未来将有数百亿台人形机器人遍布全球,其数量将远超人类总人口,彻底改写经济规则,重塑社会结构。当前全球工业机器人存量仅 428 万台,但马斯克预言这一数字将暴增数千倍。这种规模远超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速度,将催生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产业革命。黄仁勋也表示,机器人是全球 GDP 的出路,当前世界面临严重劳动力短缺问题,社会结构在改变,人口下降,只有推动机器人技术发展,才能实现 GDP 增长和通货膨胀下降。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产业生态的持续优化,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